7月18日,影版《长安的荔枝》上映,截至发稿时,累计票房已破3亿。
在笔者看来,电影的完成度称得上成功,它用一个设定在大唐的故事,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同时,又感到一种熟悉的苦涩。当普通人“误闯天家”,身陷于权力的漩涡中,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,所有的挣扎与善意,终将沦为体制浪潮中一触即碎的泡影。

电影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《长安的荔枝》。故事发生于大唐盛世的顶点,也是其由盛转衰的前夜——天宝年间。一个看似简单的命令,从九重宫阙中传出:在贵妃诞辰之前,将“荔枝鲜”从五千里外的岭南运至长安。
荔枝“一日色变,二日香变,三日味变”,而两地之间路途遥远,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,这几乎是一项无法完成的死亡任务。这份倒霉差事,最终精准砸在了上林署监事李善德的头上。
反复试验、科学计算、调动全国资源,这是一场与时间“玩命”的赛跑,更是小人物在庞大专制官僚体系夹缝中,为了活下去而进行的殊死挣扎。
大荧幕上播放着的是“大唐牛马”李善德的遭遇,但一千多年过去了,有些事情,好像一点都没变。
《LOL》公布伊泽瑞尔Q版黏土人 手持弓箭表情呆萌!
百度 一层是秘书、司机的房间,二层是套间。
《长安的荔枝》一上来,最让人觉得对味儿的,就是那股扑面而来的“班味儿”。
电影并没有急于为我们呈现长安城的繁华,而是先把镜头对准了主角李善德的日常生活。
李善德人到中年,勤勤恳恳打拼多年,终于在京城长安贷款买下一处房产。他最大的梦想,不过是和妻子、女儿在自家小院里安稳度日,赏赏桂花。
他在上林署工作,业务能力扎实,是明算科出身的技术人才,却因性格耿直、不善变通、常年做不来假账的“轴”,在官场中处处碰壁,时值中年仍是个九品小吏。
![]()
李善德所在的上林署,更是堪称一幅“大唐职场浮世绘”。办公室的同僚们眼看新人上岗,纷纷以各种理由将自己的工作“拜托”给他,自己则躲在一旁悠闲度日。这让观众迅速理解了李善德的处境:他就是我们身边那个总被临时塞项目、被同事甩锅的“老实人”。
当运送荔枝这桩烫手山芋般的艰巨任务被派发下来,领导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如何解决问题,而是找个倒霉蛋来背锅。他把李善德叫来,经过一通花言巧语地许诺,将死差包装成功成名就的绝佳机会。
这一幕,让影院里的观众会心一笑,原来这套“职场PUA”的骗术,竟如此源远流长。
![]()
但电影高明的地方在于,它没有让李善德一直憋屈下去。在被逼到墙角,又被好友杜少陵一句“既是身临绝境,退无可退,何不向前拼死一搏”点醒后,李善德性格里那股理科生的执拗和韧劲儿,彻底爆发了。
他没有抱怨,没有放弃,而是真的把这件事当成了一个技术项目来攻克。他亲自跑到五千里外的岭南,用脚丈量土地,用笔计算数据。他把整条运输路线分解成15个节点,精确计算马匹的换乘、冰块的融化率、荔枝的形态变化,画出了一套复杂的冷链动态跟踪图。
![]()
为了解决荔枝保鲜这个核心难题,他深入民间,向当地最懂荔枝的峒女阿僮请教,学到了“分枝植翁法”和“盐洗隔水法”。看着他用四色笔记录荔枝腐败进程时,你真的会为这个小人物的智慧和毅力而感动。
他用最笨的方法,去挑战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燃的事情。
承诺的坍塌与善良的代价
如果说影片的前半段,是看李善德如何“打怪升级”、一路闯关,那后半段的画风则急转直下,成了一曲深沉的悲歌。
当李善德带着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方案回到长安时,他才惊觉,自己算清了天时地利,却没有算出人心的叵测。
![]()
朝廷里的各个部门听闻此事要动用大量人力、资源,立刻开始踢皮球,相互推诿责任,甚至形成了“甩锅”闭环。而这时,好友杜少陵的一句话再次点醒了他:“你这方案要是成了,不就显得他们之前都无能吗?做官之道,要懂得和光同尘,雨露均沾,花花轿子众人抬。”
这话很现实,也很残酷。李善德悟了,他必须学会搞人脉、分享利益,才能让事情办下去。但开悟的代价是沉重的,当他把方案和未来的功劳一并献给右相杨国忠后,整个荔枝转运任务的性质就彻底发生了变化。它不再是李善德为了完成使命而进行的技术攻关,而变成了右相捞取政治资本、打击政敌的工具。
张明扬的著作《弃长安》对玄宗晚年的心态有较为精准的描绘。此时的李隆基年事已高,早已不是开元初年那个励精图治的青年天子。盛世已成,他只想品尝盛世的果实。像杨国忠这样既能迎合皇帝心意,又能搞来钱支持开边战争的人物,才是李隆基最需要的盛世宰相。
在这种“君臣契合”的背景下,杨国忠表面上支持荔枝项目,承诺朝廷承担费用,暗地里却借机向沿途百姓征收苛刻的“荔枝税”。
《弃长安》 张明扬 著,天地出版社 2022-01
转运荔枝这件事,在权力的层层加码下,从一个看似荒诞的任务,逐渐失控,最终动用了整个国家的运力和资源。巨大的权力漩涡中,李善德的身份也悄然变化——他从一个项目的负责人,沦为了失去话语的执行者、政治博弈的马前卒。
随之而来的,是他对所有帮助过他的人的承诺的全面坍塌,这是影片中令人扼腕的地方。
在岭南,李善德收获了最真挚的善意。胡商苏凉为了李善德承诺的“圣人面前美言几句”,慷慨支出一千贯银两用以帮助荔枝转运;峒女阿僮不计以往城人的冷眼,毫无保留献出了祖传的荔枝园与保鲜秘方;被当作牲口的林邑奴,只因李善德的尊重与照料,便在危难关头舍命相救。
这些人在李善德最绝望的时候,给了他最无私的帮助。李善德也曾信誓旦旦地以为,只要任务成功,他就能报答所有人的善意。但他没有想到,当国家机器的巨轮开始转动,个人的承诺是何其渺小。
![]()
最终,苏凉血本无归,赔了钱财又折船;原本答应只砍十棵的荔枝树,最后变成了两百棵;林邑奴也在最后关头和鱼朝恩派出的阻挠势力同归于尽,坠入悬崖。
当荔枝被注射进了权力的酸腐,它便早已不再是甜蜜的果实了。
一些值得聊聊的“槽点”
《长安的荔枝》并非完美无瑕,电影成功的背后,也有一些叙事上的选择,值得我们仔细思考。
影片结尾的高潮部分,是李善德在庙堂中与杨国忠的正面对峙。在这场戏里,李善德用大段激昂的台词,揭露了杨国忠徇私舞弊、压榨百姓的真相。这样的处理足够直接、震撼,观众立刻能明白电影想要批判的是什么。
但是,也有观众会觉得,好的电影往往“言有尽而意无穷”,用大段对白来点题,会不会显得过于生硬,少了些含蓄的、耐人寻味的意蕴?
电影中有不少优秀的视觉隐喻,比如导演特意安排的,让摄像机升至大殿金身佛像的眼窝处,由外向里拍摄对峙的二人。佛眼本应悲悯众生,此刻却成为一个冰冷、无情的监控,象征着无处不在的权力监视。
如果能更多地依靠这类视觉语言来烘托主题,或许会给观众留下更加隽永的回味空间。
![]()
除此之外,影片中大量充斥着“摸鱼”、“画饼”等现代职场黑话,这种古今混搭的风格,是商业电影必然做出的取舍,也极大增强了电影的戏剧效果和讽刺意味,让观众在笑声中看清了某些亘古不变的职场规则。
然而,对于那些想看一部正经历史剧的观众来说,这种高度现代化的戏仿可能会造成“出戏感”。当唐朝官员张口闭口都是互联网大厂的黑话时,历史的厚重感难免会打些折扣。
当然,这其实是在通俗化和历史感之间的一种权衡,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。
![]()
结语:那颗无人品尝的荔枝
耗费了无数人的血汗、财富乃至生命,历尽千辛万苦送达长安的荔枝,贵妃最终也没有吃上。在鱼朝恩的打断下,贵妃本已触碰到荔枝的手,又收了回去。荔枝在筵席众多水果中“泯然众人”,盛大的献礼也变成了一场徒然的闹剧。
整部电影的讽刺意味在此被推向了顶峰。顶层权力者轻描淡写的一个动念,就可以让底层小人物流离失所甚至赔上性命。荔枝则从头到尾都只是一个符号、一个工具,谁吃、怎么吃、甚至吃不吃,都充满了随意性。此前所有人的牺牲和挣扎,在这一刻都显得无比荒诞和徒劳。
![]()
总的来说,《长安的荔枝》是一部有锐度、有温度,也留下了足够多讨论空间的佳作。它成功地用一个极具戏剧性的故事,揭示出顶层权力者一个微小的念头,是如何在层层传递中,因人性的贪婪与权力的倾轧,最终演变成一场无视人道的灾难。
影片结尾,一夜白头的李善德单骑冲入长安城,在见到妻子郑玉婷后,身后的背包被划开,漫天飘洒的是临行前答应带给她的木棉花。这一幕,是对“一骑红尘”的诗意重构,红尘不再象征着帝王的奢靡,而是一个普通人历尽劫波后,捧给家人的、朴素而滚烫的真心。
![]()
它告诉我们,即使再微小的个体,也可以选择在人生的分岔路口,温和地走入那个尊严与风骨的良夜。
撰文 | 张鹤妍
编辑 | 钱琪瑶
*本文为BOOK方物独家原创内容
未经BOOK方物授权不得转载,欢迎分享转发